中国应尽快形成政改共识
610 人阅读 日期:2009-01-18 09:50:02 作者/来源:辛宇
三十年前,中共在长达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通过深入讨论、激烈争辩和深刻反思,形成了解放思想的共识,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
三十年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为了真正形成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合力,中共党内必须在什么是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上,形成共识。
总病根是权力过分集中
共识之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权力架构的改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早在28年前就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拟定了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规划蓝图,并勾勒出逐步推进修改宪法、党内分权、党政分工、党企分开、还权于职工、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一把手体制。
共识之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抓住权力过分集中的总病根。由于沿袭了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当战争远去,运动不再之后,其弊端也日益明显。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总病根则是权力过分集中。
权力过分集中表现于两个层面:一是个人(主要指党委一把手)权力的过分集中;二是组织(主要指党委、党组)权力的过分集中。对于前者,一些地方和部门往往企图通过分事权来解决,也想了很多办法,如一把手不具体分管人、财、物,以及末位发言等。对于后者,则必然涉及到机构分权。
共识之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使“集中”民主化。按邓小平的规划,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改变党内权力的过分集中,是可以做到的。
共识之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发展、深化民主。要巩固对集中的民主化成果,民主的基础必须通过发展和深化加以夯实。邓小平认为,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和摸索,需要以还权为主线,逐步从五个方面“审慎从事”还权行动。
应建立政改特区
一是党委还权于政府;二是中央还权于地方;三是干部还权于群众;四是书记还权于组织;五是组织还权于党员主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走的是放权之路,中央向地方放权,以开放促进了改革。有此借鉴,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须走还权之路。
途径有三:一是扩大选举制,减少委任制。重民主必重选举。二是党的机关报带头开展舆论监督。邓小平五十年代就指出,“报纸最有力量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一些主流报刊由于丢掉批评和自我批评,失去力量,失去民心,在舆论导向上有名无实,逐步边缘化。三是使党员真正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主体。
共识之五: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建立类似经济特区那样的试验区。试验区是体制改革的孵化器,可以减少阻力,控制风险,方便拷贝,整体推进体制、机制、制度等改革。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是实践的成功,是特区试验的成功。尽管经济体制改革的风险远小于政治体制改革,但深圳特区还遭遇了两次大争论。即使实践证明搞成功了,主政广东的任仲夷也只是落了个安全着陆。
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关键就在于只有经济特区,没有政治特区。而任何一个领导干部要想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有所作为,就要对现有的权力结构进行实质性改革,但面对的既得利益势力太大,风险太大。没有上级的及时支持,没有中央的强力支持,成功的几率不高,因为这是以个体挑战群体,以大多的无依无据去挑战现有规定。
因此,如不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特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难有实质性进展,更难取得成功。
作者是中国国家机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