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邮报: 解读「中国模式」
1524 人阅读 日期:2008-06-26 21:15:46 作者/来源:大公网
【大公网讯】泰国《曼谷邮报》6月25日载文《解构「中国模式」》,摘要如下:
在奥运之后,中国将迎来另一个历史里程碑,那就是邓小平经济改革三十周年。确实很值得庆祝。三十年前,中国孤立无援,处境困乏,贫困率和马拉维相等。如今,中国跻身超级联盟: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如果人民币合理升值,中国很可能冲到第二位,排在日本之前。
中国三亿人脱贫,而且持有1.7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成为头号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
可以理解,这样的成就已成为世界很多地区的启示。发展专家和形形色色的理论家吹捧「中国发展模式」,以此作为支持他们全异的发展理论的无可辩驳的证据。而且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转向中国寻找自身发展泥潭的解决方案。
中国有些地方确实干得不错,它无疑是一个典范:关注出口型增长、价格逐步自由化、外向型的外国投资制度,这些推动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高储蓄率、对大型基础设施开发的前期投资,迅速城市化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无疑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因素。
但过去三十年的战略决策和非决策加起来是否就等于一个完全成熟的发展模式?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中国模式」这个短语至少意味着三件事:成功、可复制和故意设计。在这三方面,都尚有健康讨论的空间。
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在规模和历史方面的独特性有助于解释中国的经济崛起。在历史上,中国多次获得经济超级大国地位。在1820年,中国占全球GDP的30%。因此,从足够长的时期来看,我们看到的是早期趋势的恢复:中国可能只是重新收回它在超级联盟中应有的地位。中国的规模也是一个诱惑: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所在地,十多亿人口的市场,这些令中国成为具有内在吸引力的资本目的地。
最重要的是,「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没有说明中国经济成就中一个最重要的成份:运气。中国幷非踏着预先设定的路线走向经济发展,而是一路摸索,从经验中学习。因此对意想不到的结果和事件,它响应灵活而且务实,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所有重大政策变化都是有限范围内的尝试和犯错过程的结果。然后在全国推广成功经验。
当然,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经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中国的办法可能比它的实际政策更有趣。
中国的改革由务实和零碎的办法所驱动,而不是坚持知性上的连贯性和意识形态上确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改革者的智慧在于往后站,给实验和地区主动留下空间,接受幷巧妙地利用挡不住的好运因素。如果说有什么经验教训,那就是改革要开放且务实。
<<上一篇文章:德媒: 中国廉政体系能否反腐成功
>>下一篇文章:中国外汇储备激增引发问题多多 人民币升值或为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