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家解读:奥运将如何改变中国
1638 人阅读 日期:2008-06-29 09:33:21 作者/来源:环球时报
据6月24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编者按:奥运会将如何改变中国?奥运会后的中国又将如何影响世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理查德•布什(Richard C. Bush III),日本麗泽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松本健一,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郑永年,挪威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斯坦•托纳森(Stein Tonnesson)就这些问题发表了意见。
●奥运会意味着,中国不仅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部分,并且作为主角之一,站在了舞台上
●中国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冲突并非会随着奥运的结束而结束
●中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呢?如何设定超越经济发展的国内目标,如何构筑国际新秩序,奥运会结束后,中国有必要向世界重新展示自己的主张
●中国成为这场北京奥运会博弈的赢家,这种结果不仅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多数人也是个好消息
奥运会为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理查德•布什:为迎奥运,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市政建设大刀阔斧,日新月异,新机场落成并投入使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竞相拔地而起;出租车座位套雪白;奥运礼仪小姐超强化的集中训练;全北京市民学说英语(外国人到中国参加活动,应该是他门学说中国话才对呀!这有点倒过来了)……总之,我这个在华盛顿-北京之间来回飞的“中国通”,经常站在北京大街上感到茫然,“找不到北”。若没有奥运会,北京当然也会发展,但不会这么快。
虽然奥运会对中国来讲是件大事,但不是唯一的大事。中国有句老话叫“过犹不及”。奥运是体育竞赛,不是面子工程,需要个性化和特色化,不需要好大喜功和走极端。在筹办奥运的过程中,中国感受到的“压力”,我看其中一部分实则是“国际准则”。一些国外的非政府组织也来凑奥运的热闹,他们将奥运当作为其组织牟利的平台,并在此过程中刁难中国。中国对此做出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人不应将这些非政府组织的行为与西方世界政府的意愿,或者是西方世界的意愿混为一谈,这会将问题复杂化。我希望,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日益成熟,能够清楚地看到大多数的外国人希望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与此同时,中国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冲突并非会随着奥运的结束而结束。
松本健一:奥运会将给一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变化?在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时,我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那时我大学一年级。16年后,我提出了“1964年转型说”理论。东京奥运会之前,日本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3%。以奥运会为契机,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到了70年代末,农业人口的比率下降为7%。由此,日本发生了从“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巨大转变,大众消费社会形成。这种情形也正是当前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象。以奥运会为契机的经济高速增长,数年后将使中国的国民人均收入倍增。现在,上海的国民年均收入为七八千美元,而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已接近1万美元。一般来讲,当国民年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不论哪个国家都会出现变化。
郑永年:在进入国际俱乐部的过程中,中国方方面面已经改变了许多。为了和国际社会接轨,中国还改革内政,改革自己国内的法律法规体系,这些中国都做得很好。奥运会实际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在这里,中国既是参与者,也是表演者和组织者。在和国际接轨过程中,是中国改变自身,来加入已经建立起来的体系。尽管中国没有参与这个体系的建立,但中国的开放和加入是很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是主角,不是创意者。奥运会意味着,中国不仅成为国际社会的一部分,并且作为主角之一,站在了舞台上,这和以前中国的角色很不一样。这也意味着,整个中国社会包括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各个层面都需要思考,我们要如何行动,怎样在国际舞台上表现自己。同时,中国还是组织者,不仅是自己在表演,还要组织其他人。在组织方面,尽管有国际奥委会等各个方面,但中国毕竟是“地主”,是东道主,中国表现得好不好会影响人家。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现在对此都有一个共识。拿更多的奖牌为国争光,当然重要,但在整个过程中,中国要做的远远多于这个事情,这和以往中国去参加奥运会拿奖牌的情况很不一样。
因为文化不同,西方人有一些人不太理解中国,他们认为,你们中国实在是太想崛起了,太想表演了,甚至有一些人竟把中国举办奥运会比作二战希特勒时的德国。但中国人其实不是这样想,在中国的文化中,中国人不单是为了所谓的形象问题,更多的是想把事情做好,尽地主之谊,这是一份国际责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斯坦•托纳森:在中国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我眼中的发展轨道是这样的:一方面,中国在主观上是希望变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北京奥运会,可以在国际上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在国内凝聚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国家的多个部门也可利用奥运会的机会,实现与外界更多的接触,熟悉国际上的一些“游戏规则”。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中国也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公布了便利外国记者采访的规定等等。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中国所追求的变化,是渐进的、不触及根本制度的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和部分西方媒体,也希望中国发生变化,他们把北京奥运会看作是一个“改变中国”的机会,甚至希望从此后,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国家。这也就是说,这些人希望奥运会带给中国的变化,是激进的、颠覆性的变化。
这不是简单的量变与质变的问题,而是根本性的冲突,因为渐进和激进只是方式,是否触及中国根本制度才是焦点。中国希望通过渐进式的发展,证明中国现行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而一些外国人则认为,中国现行的制度存在着巨大问题,只能通过颠覆性的手段加以变革。正是由于这种根本性的冲突,所以两种力量尽管同样希望变化,却在相向而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并没有因奥运会而变化。
中西方在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矛盾其实长期存在,这种矛盾有时会以更激烈的形式体现。也就是说,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不会因北京奥运会而一下子就改变了。
奥运将向世界展示怎样的中国?
理查德•布什:总的来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会让世界上其他国家感到: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国的崛起会对国际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如果此次奥运会获得圆满成功,没出什么麻烦,如果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中表现出色,大获金牌,中国为此感到骄傲自豪,而不是傲慢自大,那么国际上对中国的总的印象就是好的。中国经济的强大已经带来了负面的后果,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奥运会与前两者不同。奥运是“软实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大大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
郑永年:奥运会时世界会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我想正面和负面的都会有。中国不是为了奥运会就可以改变一切,这是不可能的。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不可能为了迎合西方而彻底改变自己。中国不是为了抛弃“自我”,而是通过奥运会来表现“自我”,并且向世界声明,中国的“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各种“自我”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中国以前没有在世界舞台上表演过,现在站上了舞台,人家来评价你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有一种文化、一种价值,所有的人都说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中国应该呈现给世界多元的一面,而不是期望通过表演让别人都认可你,这是一个接触的过程。负面的评价并不是可怕的,有时可能会引向好的结果。前一段时间,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西方媒体的反应过分了,但这也会促使西方人去理解中国。西方,尤其是欧洲,一直对中国有一种乌托邦的看法,但那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中国。只要我们努力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那么今后,如果有人刻意歪曲中国,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说,“我看到过中国,中国不是这个样子的”,这样别有用心的歪曲的空间会越来越少。
斯坦•托纳森:因为北京奥运会的缘故,有些人联合一些非政府组织势力形成了反对中国的“统一阵线”,只要这个“统一阵线”存在,中国面临的压力便不会减轻。
这也就是说,双方的博弈在北京奥运会前开始,在北京奥运会后还会持续下去。既然是博弈,就总有输赢,也就不外乎三种结果:一是中国瓦解了“统一阵线”,取得博弈的胜利,那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将得以进行下去,会继续向世界证明中国现有制度符合国情并具有优越性;二是中国在外部压力面前真的发生激进式变化;三是双方形成长期僵持,也许那时候国际社会的格局就是“更冷的冷战”,即双方不是针锋相对的对抗,但合作减少,分歧会更多。
我倾向于认为发生第一种结果的可能更大,因为中国政府到目前为止,得到了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这种以爱国主义形成的团结局面,要比外部相对松散,甚至连名分都不存在的“统一阵线”坚强得多。
不过,虽然在中国以外,想要中国发生颠覆性变化的“统一阵线”是松散的,但却是以对中国现行制度的质疑为统一价值观的,消除这种质疑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所以奥运会后关于中国的形象,我认为会和现在一样,赞许与质疑同在。
奥运会后的中国将怎样影响世界?
郑永年:这几年来大家一直在讨论崛起中的中国。为什么中国会成为美国、欧洲等国家眼中的热点?就是因为中国是个大国,具有很大的外在影响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以后在国际舞台上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它们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什么大家对美国的一举一动都会有所反应?因为美国的行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就是说,美国在国际社会的自我认知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社会。同样,中国会怎么认识自己呢?如果中国在奥运中可以证明,自己不仅能表演,还能组织,能够给其他人提供一个很好的舞台,那么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社会的很多人都希望从奥运中看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一个建设性的角色?还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中国是否能为其他国家负起责任?还是完全服务于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奥运会上,中国怎么表演也是对自己的一个定位。中国要好好思考怎样扮演这个角色。奥运会是中国和国际社会间的互动过程。
松本健一:在准备和举办作为国家大事业的奥运会期间,作为主权国家的国民有种一体感,他们期待着比赛能够取胜并建立许多场馆,与此同时,也努力地做到守规矩。然而,当奥运会结束后,国民就会有失去目标,失去一体感的感觉。那时,中国将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呢? 如何设定超越经济发展的国内目标,如何构筑国际新秩序,那时,中国有必要向世界重新展示自己的主张。
斯坦•托纳森:中国可能没有因奥运会而变化,但有一个变化却是非常大的,就是从北京奥运会开始,奥运会本身会有很大的变化。例如从小的方面来说,因为北京奥运会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受到了干扰,所以英国打算干脆取消伦敦奥运会火炬的境外传递;而从大的方面来讲,今后历届奥运会,都会成为两种势力博弈的平台,北京奥运会成为一些人批评中国制度的机会,伦敦奥运会则可能成为恐怖分子的机会,且双方的对抗都会非常尖锐。
至于北京奥运会后的中国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取决于我刚才所说的博弈的结果。如果按我预测的,是中国取得了博弈的胜利,中国会获得一个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发展机遇,得以有机会继续向世界证明现行的制度是否有效,或许在亚洲、非洲,包括中东一些国家,甚至会掀起一个学习中国模式的风潮。如果中国在举办北京奥运会期间或之后,因某种突发事件而使外部压力进一步增大,继而导致中国发生激进的颠覆性变革,或许谁都无法预测世界将发生什么,因为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发生动荡,是世界史上都从未遇到过的事情。如果发生我说的“更冷的冷战”,那么我能确定的只有一点,就是国际社会上的很多问题将会变得更加棘手,因为假如没有中国参与,我不认为很多事情会得以顺利的解决。从这个分析出发,中国成为这场北京奥运会博弈的赢家,这种结果不仅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多数人也是个好消息。▲(本文由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温燕,驻日本特约记者王屏,驻瑞典特派记者雷达,本报记者查雯采访整理而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