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关系顺势行稳方可致远
646 人阅读 日期:2008-07-21 18:41:07 作者/来源:陈子帛
近期,围绕两岸关系互动,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大陆学者提出两岸执政党(台湾的国民党与大陆的共产党)合作,建立一个遏止台独的框架,也提出了在“外交休兵”问题上的“补偿”原则,在海外引起注意和讨论;
新晋国台办主任王毅在会见日本客人时,谈到台湾加入WHO问题的谈话内容,在台湾媒体报道之后,出现了诸多反弹。曾在例行记者会上回避这个问题的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为此专门致电台北的中央社,郑重其事对日本媒体的有关报道作了澄清,这是很罕见的一次安排;
有关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台北代表团称谓,也就是英文Chinese Taipei的中文译名究竟是“中华台北”还是“中国台北”,也在两岸掀起了不大不小的风波,被外界视为不事声张的一次过招,更有人直指是北京的“偷袭”。
两岸因心切而露出浮躁
而与此同时,在杭州召开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研讨会,因为主办单位特殊的背景以及两岸四地与会者发言的踊跃,获得了颇高的媒体曝光度。前台湾海基会副董事长邱进益在会上提出两岸和平协议草案内容,受到了大陆方面诸多评论,或因为“过于大胆”而令部分与会者侧目。
两岸关系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化,出现了缓和的前景,呈现了此前无法想象的互动进度与速度,因此被赋予乐观的展望和期待,无论是台北抑或是北京都出现了一些浮躁和急切的情绪。台北方面对大陆有关两岸关系主事者近一时期的言行,曾有一个直观的描述:王毅的说话太满,陈云林的动作太大。这是从台湾角度的观察心得,或有扭曲和偏差,却可作为若干政治现象的侧面补证。
无论是台湾的蓝绿阵营,抑或是大陆涉台系统的官学界人士,均一致认定两岸关系互动最大的症结点是互信基础仍然脆弱,无论是李登辉、陈水扁主政的二十年“冷和”时期,还是人们期待马英九主政之后两岸关系的“热和”阶段,互信基础的构建,其实才是当务之急。而在互信基础依然脆弱,对话沟通管道依然不畅顺,彼此深度疑虑仍然普遍存在之下的交往和互动,不留回旋余地不行,话语说得太满不行,动作过大也不行,需要的是小心翼翼,掌握节奏,循序渐进,务实面对和处理个案,对各方面的交流互动期待值不可过高。而从前述的若干现象,似乎也可以窥见大陆涉台官学界的一些心境和心态:
普遍接受两岸关系政治互信基础仍然脆弱的结论,但对“第三次国共合作”仍有溢于言表的期待;多数人注意到台湾内部政治生态已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注意到民进党基本盘的存在,台独意识和分离立场仍拥有很难视而不见的认同基础,也因为政党轮替已成为岛内政治变迁的常态,希望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共同遏制主张台独政治势力卷土重来。“补偿原则”的提出,是在国共合作联手遏止台独问题上的一种“赎买”或利益交换,指导思想依然无法脱离“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思维轨迹。
完全撇去外界对大陆相关部门所谓拼业绩的偏见和误解之后,我们发现,也是因为准确把握台湾目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则和特点,大陆相关部门似有一种把握时机、时不我予的急迫感,更务实层面的考量是,充分借用和利用目前两岸关系缓和,台湾经济对大陆依存度日趋紧密的四年或者八年,甚至十二年,为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合作互动、探索双赢进行更全面的铺垫,为未来的两岸政治整合积累更多可行性、可操作性的个案与经验。
陈孔立先生已有专文探讨了所谓第三次国共合作问题,对其明显存在的盲点和误区作了深入剖析,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想进一步强调指出:马英九以及国民党获得选战胜利,只是及时遏阻了极端台独路线进一步付诸实践的危机倾向,无法从根本上摈除台独分离意识继续滋生的土壤,也无法长期将民进党“局限”于在野党地位。
顺势而为 不疾不徐
即使国民党有机会长期执政,它对“中华民国”政治符号的坚持,与“台湾主体认同意识”的趋同性其实已经呈现几无差别的重叠。国民党既有主体认同理念的异化,台湾主体认同与中华民国认同的进一步趋同,增加了两岸政治互动与博弈的难度。这就给北京的对台决策部门提出了构建新思维,寻找新方法的艰巨任务。
很欣赏香港中国评论社日前一篇文章的观点,它认为无论是台北还是北京,其实都必须意识到,两岸关系正处于转型期,尚未有巩固的基础;也正处于供购期,仍未有足够的经验;亦处于磨合期,朝野各界也都未展示充分的耐力。这是很精辟的观察和归纳。正因为如此,话说得太满,动作做得太大,心态过于急切,前瞻过于乐观,都是博弈过程以及磨合期间的一大忌讳。
很难期待北京对台新的政策思维在一夜之间成型,也很难期待历史和现实包袱沉重的马英九政府以及国民党当局在短期内“轻装上阵”,马英九在意识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坚持,尽管努力克制,未见更多的刻意彰显,但其团队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猜疑过度,杯弓蛇影。
大陆方面在涉及对台湾问题政策发言的“一贯表述”以及经过媒体二手传播的“语焉不详”,军事、外交部门在艰难转身过程中的不适应症,已不断验证外界有关新的对台政策思维尚未获得党内决策高层的认同,也未获得上下左右的高度共识。极端意见和鹰派观点稍见沉寂,只是面对现实时的权宜性做法。两岸政治互信基础的脆弱,互动博弈过程因过于急躁而出现诸多状况,也为极端意见和主张的死灰复燃做了不露声色的铺垫。
因为互信基础仍然脆弱,也因为两岸关系今时今日的缓和来之不易,目前以及今后台海关系的互动不妨遵循小心呵护、顺势而为、不疾不徐、个案积累、循序渐进的轨道。毕竟,顺势而行稳,方能致远。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上一篇文章:印专家:印度必须联合美国制衡中国崛起
>>下一篇文章:申银万国悲痛:救市无望 那就治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