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存大降温风险 中国年底超越德国突生变数
764 人阅读 日期:2008-07-25 10:41:38 作者/来源:中国经济网
《德国之声》报道指出,尽管经济有所降温,中国今年有望从德国那里接过全球第三大经济实体称号。
根据中国国际统计局15日正式公布的统计结果,今年上半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0.1%,达到13.06万亿元人民币(约值1.21万亿欧元)。一位政府顾问预期,下半年,中国经济也将保持这一增速。而德国经济今年预测增长率为2.25%。这样,德国之让出季军宝座似乎已无悬念。
不过,西方专家认为,面对全球经济严峻态势,如果政府不对出口商加大扶持力度,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可能明显放慢。
专家们指出,中国目前正面临通货膨胀危险。今年以来,物价上涨速度明显高于往年。6月份7.1%的消费价格上涨指数虽低于5月份的7.7%,但与政府确定的上涨率全年平均不超过4%的目标还有差距。与此同时,生产商平均提高产品价格8.8%,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所仅见。尤其是,上半年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约25%,使中国国内生活费用大增。
此外,如果苦于盈利微薄的生产商将因大幅上涨的能源和原料价格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转移至终端主顾,则消费者们将面临更多麻烦。而持久的通货膨胀将首先给低收入阶层带来严重后果。中国国家统计局一名发言人就此表示,政府将继续实施物价监控政策。但是,经济学家们警告说,仅采取这一措施将难以维持经济的高增速。一些专家认为,政府必须加强对出口商的支持,而人民币也不应象迄今那样大幅增值。
中国商务部新近在一份内部报告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报告指出,受成本增加之累的出口商需要时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如果适应期过短,有可能导致出现倒闭潮,服装和纺织工业将首当其冲。
在新近公布的一份预测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阻止明显调高了对德国经济2008年的增长预期值,从4月份的1.4%上调至2%,对中国的预期值是9.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值从3.7%上调至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认为,因原油和食品价格飙升导致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对新兴国家的影响大于对工业发达国家的影响。在富裕国家,内需减少为景气下降所平衡,而原料价格未来将保持稳定。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受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高得多,因此,那里的政府将采取比工业国家更大胆的利率政策,并在财政支出方面更为谨慎。
以此看来,今年德中全球经济老三竞争结果尚在未定之数。
<<上一篇文章:贺卫方:谁来给聂树斌们洗冤?
>>下一篇文章: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政治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