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生态恶化无异于中国经济自断经脉
682 人阅读 日期:2008-07-25 10:45:56 作者/来源:侯书仪
市场早已先期反应,以珠三角为集散地的中小企业,去年伊始就已出现倒闭风潮。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当时媒体的报道,官方还在逃避“中小企业倒闭说”,一家域外媒体对于珠三角倒闭潮的新闻报道,还曾一度遭遇当地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官员的强力辩解,“域外媒体报道虚假、不负责任”云云。
这辩解说起来到符合当前某些政府部门的一贯发言风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事说轻、轻事说无。然而,问题在于,官方发布类似经济数据(比如中小企业倒闭程度)在印象中从来没有科学统计数据、客观分析、市场调查,盲目地得出结论,这种蜻蜓点水、敷衍了事的官方辩驳,正像不负责任的法官——不管你是否触犯了法律,而是先进行有罪推定——你说中小企业倒闭了,这是媒体的报道不厚道、无的放矢制造恐怖言论,乃至诬陷地方政府治理经济的能力。话说过来,如果先把这样一个有罪推定的“诬陷”大帽子扣在头上,这事情确实没有办法再继续讨论下去了。
随着前期的外部经济动荡、内部经济失调,中小企业的生存难度明白无误地摆在当头了,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也一再显示中小企业生存难度或被迫倒闭破产,例如许多贴牌、代加工世界名牌的、安全边际较高的民营企业也开始面临生存危机。问题出在哪里?不言而喻,是中国经济出现短路了,自加入WTO之后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七余年的竞争优势,内部经济劣势开始积重难返。今年地震过后的七月份,中央政府才开始重视各地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四处调研,这正如市场预判,中央宏观经济政策要进行微调。
近日,温家宝在广东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说,广东省的中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比较多。要从信贷、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的中小企业。(7月21日《中国证券报》)这一代表着治理国家内部经济事务的最高部门国务院开始明确表态。
为什么时至今日才有这样的宏观微调?这是否会有点迟到的亡羊补牢?能否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幅下滑?想必是我们较为关心的核心话题。
常理上,我们或许仍然以为这主要是中小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带来的问题,也可以把这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归结于外部因素,以及劳动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并无什么不妥的道理。
事实上,今天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不再是单一的高通胀,根据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GDP增长率为10.4%,预防经济过快下滑或硬着陆已成当务之急。这时,我们的政府部门能否暂缓一缓“强制性的产业升级”,缓一缓产业政策的急功近利,对于劳动密集型、技术偏低型、低端产品型的企业或厂家,有所减压才好呢?短期看,将能有效遏制中国经济快速下滑;长期看,将能助推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抛弃中小企业,把信贷、产业政策偏向于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这看似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实际上,既是选择了逼迫当前民生的恶化——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很多人因失业而丢失饭碗;又迫使中国经济加速恶化——在没有完全发挥中小企业潜能的时候,中小企业、特别主要针对出口贸易的企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率比重就已高达30%之多,这些不在了,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也不在了。那么,完全释放这些中小企业的活力,中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实力将会无法估量。换句话说,就像完全解放了个人的活力和自由之后,人的创造劳动价值的动能,得到空前提升,比如改革开放之后,对于个人的解放,是促使之前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源头;那么接下来对于市场机制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进行再解放,之后的若干年,中国将迎来又一个经济高增长时期,也决不是什么难事情。
当某些人,欣喜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等这些“垄断”字头的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名单的时候,并不能改变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投资环境恶化这一局面;而却忽视了提供那么多就业岗位、养活那么多劳动力以及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出不可磨灭力量的中小企业时,这个社会是不正常的,它在于每个公民的创业环境差、投资成本较高,人人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劳资关系和发展前景。这个社会创造财富价值的活力将从根本上失去。为何美国经济发展较快,为何美国出现跨国大型企业较多,为何美国涌现那么多世界顶级富豪?不就因为美国经济公平、公正,社会竞争形势优良、创业环境较好吗?打个比方,在中国你想创业或者说“白手起家”容易吗?答案显而易见不容易。你搞个小生意、经营小公司不赚钱,想赚钱的行业不是投资成本高、就是被垄断根本无法进入某些行业。所以在中国很难找到市场培育出的顶级富豪,也很难找到世界级的民营跨国大企业。
今天,中国的问题复杂而矛盾,不仅是经济上的问题,还涉及到某些政治制度架构上。即一个中小企业的现实生存状况足以反应出其中弊端,比如金融配置、财税政策、市场改革等等都有政府的身影。因此,要解决当前的问题以及长远的问题,不仅仅是对于“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的中小企业”,还要解决根本上的市场化问题和机制安排问题。
<<上一篇文章: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政治前提
>>下一篇文章:亲历者回忆:惊动邓小平的“二·二七”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