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谈法论道 > 正文

“暴民”现象是民生多艰的扭曲反映


2648 人阅读  日期:2008-07-25 10:19:43  作者/来源:南方网


贵州瓮安“6·28”事件尘埃甫定,但另一起群体性事件: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警民暴力冲突”事件随之突兀发生。据日前多家媒体报道称,7月19日上午,孟连民警开展社会治安整治,在依法对勐马镇5名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时,遭到当地500多名胶农用长刀、钢管、棍棒等工具围攻殴打,双方有死有伤。

众所周知,瓮安事件直接导致了县委县政府、公安局的办公大楼被严重焚毁,街道更被一应俱全地“打、砸、抢、烧”。而据有关报道,孟连这起事件则致使“41名民警受伤、8辆警车被砸坏,15名群众受伤、2人死亡”,暴力程度同样毛骨悚然。笔者闻此不禁困惑了。试想,为何“暴民”现象会接连不断发生?又是何原因使得以朴实善良著称的西南百姓成为了一群公然施暴者?在其背后隐藏着何种深层的因素呢?

笔者记得,针对瓮安事件,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石宗源在与当地群众的座谈会上指出,它是一起起因简单,但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是黑恶势力直接插手参与的,公然向我党委、政府挑衅的群体性事件。但与此同时,他也特别强调说,“从这起事件来看,从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其中必有深层次的因素。”此言可谓一语成谶,不幸言中。媒体后来陆续披露的内幕事实,果然证明了这一清醒的论断。

事实上,深层次的因素所指,诚如他稍后在新闻发布会上所坦言,该事件根源于“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一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矿群纠纷、移民纠纷、拆迁纠纷突出,干群关系紧张,治安环境不够好。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思想意识上,干部作风上,工作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不满意。”

换句话说,以17岁初中生李树芬之死为诱因,“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随之酿成了一起群体性事件”,在“暴民”现象另一面写着的正是在相关政府部门长期失职语境下,群众淤积不满的集中爆发,或者说是民生多艰扭曲后的必然张扬。那么,在瓮安事件之后,眼下这似乎并不陌生的云南孟连警民暴力冲突,又是基于怎样的深层次因素呢?倘若立足于客观事实立论,我们将不得不承认,它不过是瓮安事件短期之内的悲剧重演,具体事件虽截然不同,但本质却惊人地一致。

7月21日《新京报》披露指出,近年来橡胶制品市场价格一路攀升,从几年前的七八千每吨飙升至现在的每吨两万余元,但该地区的橡胶公司却还按5年前合同约定价格强行收购。从2006年开始,胶农多次要求橡胶公司提高收购价格。被拒之后,他们决定取消与橡胶公司签订的合同,自主拥有橡胶林地的全部产权,并由此引发了之间的不断争执。当地胶农与橡胶公司长期悬而未解的积怨,正是该事件发生的内在缘由。虽然每次争执时都被民警劝阻,但问题却迟迟得不到相应解决,而是越积越深,以至于在今年7月15日,有几位村民再次找橡胶公司理论时,与工作组成员发生语言冲突及身体摩擦。于当日,孟连有关部门却并未出面调节,而是发布了一则通告,限令“组织煽动群众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人员,须10日内投案自首,否则将从严打击。“19日清晨6时许,勐啊村的岩依、岩帅王、岩忙、波叶罕嫩、岩依所丙等5位胶农在家中和睡梦中被警察厮打和强行带走”。此事成为后来冲突的直接导火索。

显然,同贵州瓮安一样,云南连孟其实也是一个民怨长期淤积着的“火药桶”。尤其是在处理胶农与橡胶公司之间显失公允的利益博弈问题上,相关政府部门的参与或干涉,不仅没有带给他们更公平的博弈平台和规则,反而是变相堵塞,甚至强行剥夺了其正当利益的正常诉求途径。这与瓮安有关政府部门的在当地矿山纠纷中姿态,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它诚然初始就是一起“纯粹的民事案件”,但同因政府部门长期的不作为,或者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国家暴力机器的乱作为,终究也使其不断演化成了“群体性事件”。在此意义上而言,民警“遭到当地500多名胶农用长刀、钢管、棍棒等工具围攻殴打”,宣泄出的只不过是一腔淤积良久喷薄欲出的民众怒火。而“暴民”现象,归根结底无非就是在正常的申诉渠道失效或人为屏蔽之后,多艰民生不得不呈现出的一种极其扭曲却合乎逻辑的反映形态。它叩问着政府部门的执政良知,也凝视着其“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据悉,云南孟连“7·19”事件的局势时下基本平稳,群众情绪逐渐缓和。而专办此事的云南省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则表示,“要认真听取群众诉求,成立政府主导、相关人员和群众代表参与的工作机构,尽快拿出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切实解决好引发此次冲突事件的橡胶林利益分配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确保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如此,亡羊补牢尚未晚矣,而以此为镜鉴,体恤民生多艰、厉行“执政为民”的理念更须牢牢记住,悲剧已经重演,公众绝对不希望还有下一次。

相关链接: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