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评论 > 正文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1446 人阅读  日期:2008-11-15 16:22:33  作者/来源:新周刊


新周刊287期封面专题:30年小事记

30年的小事,是历史的边角料。

13亿人的小事,就是史诗。

1978—2008,中国的30年,是东方最古老的国家华丽转身的30年,摸索前行改革开放的30年,世界看到他强大起来的30年,国运融入世界的30年,国民重塑自我实现中国梦的30年。

我们每个人都是30年的果实,或证人。

30年,一言难尽,或爱恨交加。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年代。

30年小事史 每个人的30年

历史无需赞歌,小事永放光芒。正如一句玩笑话所说:“大事我作主,小事老婆作主,但我家没什么大事。”——大事国家作主,小事个人作主;对个人而言,人生无大事。

文/胡赳赳

“时间可能对中国有利,因为我们一向习惯的爆炸式的生产发展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可能比中国人更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未来的生活。”1983年,费正清对《美国与中国》一书修订了第四个版本,他对中国的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洞见,他意识到:“我们的美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惟一的生活方式,甚至也不是大多数男男女女的未来生活方式。”

“中国提供了别的出路。”这位中国观察家对此深信不疑。

历史无需赞歌

四联理发店仍然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屹立着,这个上世纪50年代由周总理安排、从上海迁来四家最好的理发店组成的“四联理发店”在1978年的秋天重新开张,30年来,它从北京最时尚的理发店变为最复古的理发店。它目睹了时代风气变化中发型的转变,男人们从一式的分头,到费翔式的波浪头,再到郭富城式的分头,老板式的寸头,染黄的发梢,还有那些宣称“音乐是自己的,头发是自己的”摇滚音乐家们所留的长发。女人们的头发也从麻花辫子、稀刘海、齐耳短发变得丰富而多彩,受日本电视剧和港台风的影响,美发店里的招贴海报上越来越多新的选择,美女的大头照带给人们更多的愉悦。

时至今日,关于头发的故事愈演愈烈,女人们把头发弄碎,又把它们一根一根接上;把头发烫后,再把它们全部弄直;把头发染了,却戴上假发出席宴会。

理发的价格也从当年的块儿八毛,到现在的百儿八十,千儿八百的也大有人做。再也没有人敢随便揪着你的头发了,即便你们是夫妻。头发的权利在成倍的增长,女性主义者的头发也在越来越短。现在,脸盆就是用来洗脸,而不用承担洗头的任务。在大街上,有许多店铺在做这种生意。

人们用四个字纪念和重申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改革开放”。1978—2008年,经济学成为显学,那个当年参加莫干山经济学人会议的年轻人张维迎,如今已是炙手可热的经济学家。而在50高龄半路“出家”研究经济的茅于轼如今已近80岁了,他实验的山西小额扶贫贷款和北京富平保姆学校,志在使农民摆脱贫困和能更好地融入城市。他坚持认为分散决策、自由市场、农民进城是中国通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改革意味着“公平”,而开放意味着“效率”。人们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90年代的投奔商业社会之后,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里,并没有停止反思,在公平与效率的争论之间摆荡,人们甚至认为,最好的知识分子、最杰出的大脑都投身到经世济用的中国富强之路上来了。

毋庸置疑,一个全球化的格局来临,没有任何一个事件是孤立而单一的,如果没有澳大利亚大使馆对中国政府的提醒,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将不会得到最终的解决,内政和外交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没错,这个世界“又热、又平、又挤”,是“蝴蝶效应”而不是美国总统统治全球。

谁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受益人?答案是那些勇于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在历史的玄机中左右突围,最终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人们既参与了历史,又创造了历史,凌志军将之概括为“中国的新革命”,他以中关村为题,详解了在政治与市场的夹缝中拼杀并最终主流化的中国新经济。那些有所作为的官员、知识分子和实干家们审时度势,在日常的小事里,每天都在改写历史。

小事永放光芒

茅于轼在生活中发现,中国的乞丐不是讨“饭”,而是讨“钱”,这相比很多国家的乞丐而言,中国的乞丐更体面。余华在小说《兄弟》中最有力量的一句话是:“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时间压缩机赋予中国一个庞大的胃口来消化我们面临的一切问题,一切价值也都在被重估,你甚至来不及为拆掉的胡同和四合院忧伤或扼腕叹息,就已经在物华天宝的Shopping Mall中感到愉悦了。

有了年鉴学派以来,布洛赫、布罗岱尔这些历史学家对历史整体呈现的努力使小事进入了历史研究视野。由法国人阿利埃斯和杜比所撰写的五卷本《私人生活史》更是切入了一个更为隐蔽的主题: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与历史息息相关的?

社会学家周孝正,记录了一本流水账,几十年来,他将每天的花销详情都记录在案,这种小事,便构成了研究CPI的最佳个案。1980年结婚的曹蔚今年53岁,在她的记忆里,蝴蝶牌的缝纫机、永久牌的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代表了大家嘴中的“三转”,而“一响”指的是能听广播的收音机。而现在,车子和房子、全套家具、盛大婚礼取代了结婚的“四大件”。就算这样,中国的离婚率仍在攀高,《纽约时报》在3年前报道说,2005年中国的离婚率是1979年的5倍。婚姻的解体被专家解读为“个人主义”的需要。

从小事中,最容易看到生活方式的变化。这30年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更迭可谓最是耀眼。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集体空间走向个人空间,对新观念、新事物的吸收能力和尝试精神令人眼花缭乱。可在1979年,设计师皮尔卡丹初次来华,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一场时装发布会上,当模特将外衣掀开时,观众们被惊得变成往后躲闪的人浪。

1978年出生的人完整经历了这30年,他们是邓小平的“婴儿”。阶级斗争不再是生活中的主旋律,上大学、找工作、到大城市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在他们的回忆中,一些文化符号曾经影响过他们,譬如崔健、罗大佑、先锋小说、诗歌,但很快,谋生与创富的想法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实际。当他们完全放弃精神上的追求后,就会彻底平和与主流了。人们阅读老六的《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和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这两本书可谓是对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迷恋。在每一个节点上,1978年的人都赶上了,童年时期在80年代的思潮中开蒙;少年时期在下海声中苦读,并见证了香港回归的盛况;青年时期拥抱了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来临。

小事无法一笔带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迎来了青春期。一个“新锐中国”的雏形初现,她以庞大的面目示人,而细节隐藏在历史的褶折中。历史的大名叫高大全,小名则叫低小缺。

谁领了30年改革开放风骚?

中国群星闪耀时,谁在星空中发出最璀璨的光芒?

1978至2008,谁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表达了一代人的呼声,象征了一代人的成长,又被一代人记忆?

他们就是中国骄子。

邓丽君 始于1978

改革开放刚刚打开国门,她的歌声最先飘进心门。她歌唱爱情,使被政治戗害的心灵恢复了人性的温度;她温柔甜美,为被禁锢的个人情感铺下抒情的芳草地。她是一个不在改革开放现场的破冰者,在水一方,把一个时代的文化真空转换为一个人的娱乐星空;她是一位赞美梦想与追求的青春引路人,以柔克刚,改良了一代人的审美趣味。

蛇口 始于1979

中国改革开放实验田,始于深圳;深圳改革开放,始于蛇口。以袁庚为代表的改革者的理念、以各项体制改革为代表的开放模式、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为代表的新价值观,从蛇口成功输出,造福全国。蛇口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全面和深入,但蛇口人所示范的改革实干精神,仍然是当代中国改革者重要的精神资源。

《读者》 始于1981

它是13亿中国人的心灵鸡汤,饱含真善美维生素和励志蛋白质;它是和谐社会里的最和谐音符,让读者看到世间朴素的美好,品味平常生活的滋味,珍惜手头拥有的一切,激发勤奋工作的斗志。它是有益的知识,也是生活的哲学。它是情感的慰藉,也是力量的源泉。这本杂志和它维系的心灵,一直都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必备的道德营养和精神营养。

中国女排 始于1981

拼搏,就是她们的名字。她们是创造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的奇迹团队,她们是依靠集体力量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国争光的铿锵玫瑰。在改革开放初期,她们的精神就像一团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学习榜样。她们在世界级对手面前的精彩表现,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看法,也刷新了中国的国民性。

柳传志 始于1984

他是兼具思想力和行动力的改革者,率领企业成长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中坚力量;他是兼具创业精神和投资眼光的开放者,一手缔造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和国际化的联想。他凝聚人才投身于国家的产业理想,积累财富转身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联想之于中国,就像鱼在水中”,他的体会和成绩单,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南方周末》 始于1984

这份极具公民意识的报纸,诞生在改革开放阵地的最前沿,记录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最深处。作为一个迅速的报道者、一个清醒的观察者、一个温暖的行动者、一个成熟的传播者,它足够尖锐和力度,但从不缺乏人文关怀。它是改革开放的每周报表,中国是它的横坐标,人民是它的纵坐标,“正义、良知、爱心和理性”构成了它的曲线图。

张艺谋 始于1987

是他,第一次把中国电影带入西方主流视野。是他,第一次把中国电影带到亿元本土票房。是他,令个人视觉风格在歌剧舞台、芭蕾舞台、山水实景和城市形象片中蔓延。是他,在中国的家门口导演了世界叫好的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国文化给了他灵感,改革开放给了他舞台,世界成了他的观众。而他,也当仁不让地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视觉表达者。

QQ 始于1999

它是中国人在互联网时代的标准配置和第一身份证,数亿人以此获得网络身份,建立了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是中国新生代的思维源代码,也是了解中国年轻人趣味和价值观的最佳平台。在这个全球最活跃的亿人在线中文社区,你能即时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脉动。在过去十年里,“有QQ就有好友”不是理想,而是现实。

李宇春 始于2005

与其说她是平民偶像和亚洲英雄,不如说她是改革与开放结合生下的民主女儿。15万名对手的公平竞争令她成为冠军,几百万民众的自愿推举令她成为明星。她的年轻被激赏,她的个性被争议和宽容,她的努力被人看见。她站在舞台上,中国新生代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她征服了各个年龄层,各个年龄层的民意表达着自己的选择。她的背后是她们、是他们,也是我们。

于丹 始于2006

她是懂爱的母亲、女儿和妻子,懂传统文化;她是懂学生的老师和懂电视的学者,懂现代传播。她很偶然地站在了聚光灯下,借传媒的渠,引国学的水,浇当代的心。在多元价值观中,她充当了打通古今人生情境和处世智慧的解语人,以自己的语法复活了《论语》、《庄子》和昆曲,为焦虑而亢奋的时代情绪,提供了简单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参照。

30年细节史之霓裳风暴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路线

中国30年的穿着打扮是民间原创精神的升华。从物质贫乏年代走向消费时代,时尚越少,共鸣越多。

文/胡斐

1978年,Nike公司正式成立;范思哲创始人Gianni Versacec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DIESEL牛仔裤在意大利创建;Miuccia Prada和她的丈夫Patrizio Bertelli才刚刚接管Prada品牌;超模Twiggy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

这一年,中国人的穿着才刚刚告别蓝、灰、黑,年轻人可以在穿着打扮上张扬个性,从头到脚的“行头”开始有多种选择,从1979年皮尔·卡丹率领12个法国模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走了一场秀之后,“时尚”这个词正式被纳入寻常百姓生活词典,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路线。

物质贫乏造就的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人如今开始热衷拾回儿时的共鸣:鸡窝头、郭富城头、双小辫、喇叭裤、蛤蟆镜、红裙子、白球鞋、蛤蜊油、孩儿面、百雀羚……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物质生活愈加丰富,选择越来越多,集体记忆也在消失。网易女人频道编辑唐敏在看了网友给“中国时尚30年”发来的照片后感慨,改革开放前期的照片引起的讨论和共鸣比较强烈,后期就显得零散,生活贫乏反而留下珍贵的记忆。

越是民间的东西越值得怀念,时尚越少,共鸣越多,越草根的细节越能窥见30年的时尚潮流。

的确良和假领子

关于的确良这种布料在中国受到的万人空巷式追捧,有一个段子可以说明问题:话说当年四川很缺的确良,一个小伙子一天看见大街上卖的确良布,就排了队去买,想给自己做件衬衣,轮到他的时候,只剩下一尺布了,他十分为难,售货员说:“你买不买?不买下面的谁要?”小伙子一急,就买了,回家只好做了条内裤。他心想:“这多冤呀,谁知道我也穿了的确良啊?”就干脆在外裤上做了个牌子,上书“内有的确良”。一日内急,就找到个公用厕所,将牌子先解下来挂在门上,出来的时候,发现厕所外排成长龙,都在问:“怎么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卖呀?”

的确良即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一种化纤布料,照现在的时尚观念来看,它既不环保,又不舒服,也不算太漂亮,夏天透气性差,不吸汗,而且一碰水就容易走光,然而当初怎么穿都不皱、不破,印花颜色鲜亮的的确良,让沉浸在灰暗色系十几年的中国人顿有眼前一亮之感。谈恋爱阶段,男士给女朋友送条的确良裙子,不亚于现在一只限量版卡地亚手镯,女人们会经常把的确良衣服拿出来,在邻居面前摆弄,显示男人对她的关心。除了赶时髦之外,这种布料风靡背后,是百姓用最简单的方法实现美的需求的方式。

的确良解决了大多数人家的布票问题——它太耐用了,而且有些店家扯的确良不是以一尺布票抵一尺的,而是对折之类的——既满足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极度渴望的“情调”。

假领子的发明和的确良的风靡其实基于一样的道理,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将时尚动力发挥到了最大而已,话说回来,这才是真正的原创产品。

据说是时尚之都的上海人创造出了“假领子”,因为这个城市的人讲究“面子”,年轻人不穿件衬衫,总觉得不大对劲,尤其到了天冷的时候,光穿毛线衣,里面没有领子,就会变成难看的“和尚领”。假领子用零头布做,不收布票,也便宜,像衬衫一样尺码齐全,非常受年轻人的青睐。有些人会备上好几条:“白色的、灰色的、浅咖啡色的,轮换着穿。平常上班一般穿深颜色的,耐脏。里面穿一条假领子,外面是毛线衣,再外面是中山装,对着镜子一照,感觉还挺好。”而且假领子还要从上海南京路上买来的“上海货”才像样,因为上海产的假领子是树脂领,相当挺刮。有了假领子,即使去相亲或者和女朋友见面,也不会心虚。但有一点要注意,房间里温度高了,额头上出汗了,可以脱去外衣,毛线衣万万脱不得的,因为里面的“假衬衫”就只有前面的两片布,后面一片布,再加2—3个扭扣,还有两个布带套住臂膀,以防“假领子”向上“跑”出来。

如今有上海人甚至愿意出高价购买当年的假领子,只是物质生活飞速发展之后,作为过渡手段而退出舞台的假领子已经很少再有留存了,它属于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属于谈资,属于见证。

我要去拍结婚照

网友“新华广告”回忆,1979年,他和自由恋爱的女友结婚,新婚后回家,在家乡的老井栏边合影,两人当时的打扮是:“我上穿仿制军装,下穿军鞋,带一副平光眼镜,一副老九模样,太太是一位时尚村姑模样打扮,回忆往事,感慨良多,还留有很重的文革影子。”

结婚照从它被发明那天起就是形式主义的极致,在改革开放之初,去掉了大帽子、大主义和大概念,结婚照开始表现出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和时下流行事物的向往。

拍结婚照一定要用上最时髦的东西和装扮,上世纪70年代末,照相馆开始流行“模拟客厅”,网友“开心柠檬”父母当年的结婚照的背景里,不仅有白墙、薄纱窗帘、水墨挂画,还有一台当时难得的7寸黑白电视机,“小时候我还傻傻的想原来我家是那么漂亮啊,其实是在照相馆”。上海的王开影楼、中国照相馆不仅是当地市民向往的高级拍摄场所,也在全国享有盛誉,因为那里才能拍出欧式场景的结婚照,并有婚纱、西服租借,在依旧流行中山装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普通照相馆很难找到一件西服,有的新郎拍照时穿的西服还是新娘在婚前亲手做的,虽然领子看上去还有点皱皱巴巴,却已然成为时尚一族。有年轻人回忆父母当年,专程从连云港去到上海南京西路拍那样一张结婚照——男左女右,新郎稍在新娘之后,穿黑色西服套装,手持白手套,女士穿婚纱,拿白色小捧花。“为了照相,老爸和老妈还特意在南京路上的理发店理了发,家里舅舅、阿姨,凡是那个年代结婚的,都是这样典型的二人照,而且必须去‘王开’照。”

后来便有了“中国特色的西服”,但没有用领肩熨压机压过,所以穿起来总有一种马褂的感觉。而且看上去特滑稽的是,穿西服者总保留着袖口上的商标,脚上还是一双布鞋。

1980年2月20日,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规定晚婚者,婚假可延长至15天。于是婚后“度蜜月”和“旅行结婚”开始风靡,有旅行就一定有照片,有照片就有时尚和时代的烙印。

网友“williow”的父母于1983年结婚,他们的蜜月旅行去了苏州,爸爸戴着“大大的墨镜”,妈妈穿的是“真丝上衣、小百褶裙”。而“睡猫猫”的父母则在广州旅行结婚,爸爸骑在深蓝色Honda摩托上,背后是一座在建的几十层高楼。摩托加高楼,成为南方改革开放的缩影,而这样的年轻人在当时则是广州街上“回头率”很高的一对新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去照相馆拍一张婚纱照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儿,有些年轻女孩子甚至自己去拍一套所谓“艺术照”,留住自己的青春靓影。花样越来越多,鲜明的特色却越来越少,唐敏回忆自己刚开办这个栏目的时候,看到网友上传的父母结婚照,感觉相当强烈:“我小时候父母也是照的这样的照片,那时候全国都一样,我跟他们闹别扭,还把他们的照片撕了,一点一点撕得特别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流行趋势,大部分网友上传的还是结婚照,觉得最能体现自己生活里时尚、美好的东西,可惜在唐敏看来“少有国内原创的,都在抄国外。”再到后来,婚纱照都不算什么时尚事物,年轻人都追求个性化,追求“不一样”,早期深刻的集体记忆逐渐消失。

那些引领潮流的男孩们

1980年,上海芭蕾舞学校派团到湖南演出,当地观众对舞台上出现身穿白色紧身衣的青年男子十分惊讶,在他们看来,这仅次于完全裸体。落幕时,一位干部很生气地喊道:“这同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够做出一些惊世骇俗之举,启发时尚灵感,成为潮流先驱的,都是男孩们。在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面有这样的一个镜头——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被警察局拘捕,他们穿的喇叭裤被下令用剪刀全部剪破。生活在北京大院里的年轻人有机会比外面的普通人更早或更多接触新鲜事物,他们成为打破中国服装“统一制”,让喇叭裤、牛仔裤、蛤蟆镜、长头发突破重重障碍流行起来的先驱。

唐敏至今印象深刻的一张网友提供照片是一张照相馆里的合影,几个男孩,穿着军装、长靴,脖子上挂着照相机。“那时候男孩子们胆子比较大,一有什么新鲜东西,都敢拿出来招摇,女孩子们相对保守一些。所以你看到早期很多与时尚有关的标志,都是男人为主导。”

另一方面,时尚意识的开启与文艺有很大的关联,尤其是来自于音乐、电影和文学。曾经悄悄聚在一起形成小圈子的文艺青年在穿着上有了发泄的渠道。蛤蟆镜、喇叭裤显然与欧美电影和流行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上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霹雳舞》,则带动了“身着蝙蝠衫,头裹绷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的潮流。

赚女人的钱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专卖店”开始在大城市流行,一些外贸店也以便宜的价格卖出口货吸引女性顾客,一时间,消费方式开始多样化,掌管财政、主导家庭消费的女性成了购物和装扮的主力军。统治了中国消费市场几十年的国营百货商店的服装柜台,变成了旅游纪念品商店。就连学生们也开始纷纷追求所谓的品牌服饰,一些挂靠了国外名头的休闲服诸如“真维斯”、“班尼路”等各个品牌,开始抢占各大城市的商业中心地段和步行街。昂贵的专卖店和便宜的外贸店,成为90年代中国年轻女性们选购服装分化的两极。

当年穿喇叭裤,留“郭富城头”的男孩们逐渐趋于保守,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管是做生意的个体户、官员还是企业老板,都流行丝光棉或涤纶短袖上衣,下摆收进西裤里,腰间皮带上别着一个硕大的皮质手机套,胳肢窝里夹一个真皮公文包,有人总结“实在不知道这种众人效仿的穿着方式是从哪里流行起来的,实在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地方”。女人们的穿着也同样没了新鲜感,电影《股疯》里,潘虹向刘青云炫耀自己的真丝衬衫,自我称赞“非常漂亮”,后者不屑地说:“这身衣服,连我妈都不会穿。”

1992年4月,LV中国旗舰店在北京王府饭店开张,Armarni、Channel、Gucci、Dior等奢侈品牌陆续跟上,专卖国际中高档品牌的北京国贸商城开业,这一切都以女性消费群为导向,除了预见到中国人的时尚品位随着财富共同提升以外,也标志着中国女性以更独立的身份出现在重要的社交及商务场合。“没有件名牌的行头没法见人”成为女白领的共识,女人的钱迅速好赚起来。各种冒牌A货也同时诞生,成为洋品牌夹击下,中国时尚生活的又一道本土景观。

“上海小姐”的前世今生

文/指间沙 图/沈煜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内地,第一股席卷全国的“选美热”,还要从1992年上海评选“礼仪小姐”算起。香港《明报》说那年开始的选美是一场“温柔的角斗”。

那一年,张蒙晰刚刚高中毕业,就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文化礼仪小姐先生暨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持人选拔赛”。名字非常长,因为要突出“文化”、“艺术”、“国际”,文化局花了大力气宣传。但普通市民只记得这是“礼仪小姐”选拔,而张蒙晰们报名时曾以为这是类似“才艺比赛”的活动。而在后来,这场比赛被有些人称为内地城市选美的开始。

前世

总决赛在电视播出,这在上海电视史上也是第一次。当时上海没有造型师,电视台的化妆师就只给选手上很厚的粉,一群女孩子被带到华山路上著名的露美美容院做发型。1992年的上海人,只有新娘子结婚才会到美发店烫头发,用黏黏的摩丝弄出很多打圈圈的卷来。于是,一群年轻小姑娘都被弄得“面目全非”,长发被盘成“菊花头”,显得俗艳而妖气。只有刚走出中学校园的张蒙晰,因为是齐眉的童花头短发,得以保留了清纯本色,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巧的是,1946年那场标志性的选美,人们心目中的“上海小姐”谢家骅也正留着学生气十足的童花头。

至于总决赛服装,全靠选手们各显神通自己准备。那个时候的上海没有恒隆、没有中信泰富,手里揣着钱没处买。张蒙晰和妈妈逛遍了南京路、四川路,市百一店、时装公司里都没有中意的。最后衣服是哪里买到的,张蒙晰已经不记得了,那是红黑格子的裙子套装,这套衣服只穿过这么一次,至今她还收藏着。

总决赛的评委有黄蜀芹等文化界人士,一群杂志总编、记者坐在下面。张蒙晰分析自己获冠军原因除了气质清纯外,还在于状态放松。

“放松”两个字,今天来看是多数电视节目必须要做到的,但1992年所有的电视节目都绷着一根筋,是要精心操练、完美呈现的。其他参赛选手都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研究生,抱着必胜信念参加比赛,只有张蒙晰觉得能进入总决赛已经算是胜利。最后一项“自由发挥”,谈的题目是“上海改革开放进程中最需要做的……”。张蒙晰说最该改善交通:“一次挤车时鞋子被挤掉了,觉得自己……”说到这里,她忽然愣住了,很自然地停了一两秒钟,继续说:“……非常难过。”就是这个停顿,令所有人都笑了,随即响起一片掌声,过于紧张而紧绷的气氛,终于在这刻“放松”了下来。

自然、放松、亲切、青春……这些特质正是张蒙晰被评委们捧为第一的关键。他们都不曾想到的是,这些特质日后也成为新一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色,与旧一代端庄、矜持、完美有了很大区别。张蒙晰的亲和力,在1992年的电视荧屏上独树一帜。

冠军的奖品据说价值数千元,这在1992年是个相当不菲的数目,张蒙晰得到了巨大的景泰蓝花瓶、青年画家施大畏画的《仕女图》,以及一台海鸥牌相机。

张蒙晰说这场比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她觉得“礼仪小姐”和纯粹选美有本质区别,在那个单纯的年代,官方组织的这场活动偏向文化且大气。之后全国各地进行了各种“小姐”选拔,商业味道渐浓、身材相貌占了上风……当上海终于出现大群穿着泳装在泳池里拗S型的选美比赛后,选美被勒令停办,坚决取缔。20世纪90年代沸沸扬扬的“选美”活动就此偃旗息鼓,消失多年。

今生

比赛之后,“礼仪小姐”张蒙晰和“礼仪先生”以及另外两名获奖选手被委以重任挑大梁,以汉英双语主持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那位来自外贸学院、唱歌酷似张国荣的“礼仪先生”已被人遗忘,另外一名女主持是后来成为演员的陆玲。“礼仪小姐”第二名是日后东方电视台的当红主持夏琳。

今天的超女好男有签约公司一整套商业包装。1992年时经纪公司很少,只有广州白天鹅唱片公司三番两次地找张蒙晰签约,但她觉得唱歌始终不是终生职业。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工作生活。文化局会安排一些活动,例如通知她主持某服装品牌的新闻发布会。大家那时都没商业活动经验,年轻的张蒙晰被告知根据稿子说一下,然后让记者提问,要没人提问就宣布结束好了。结果,现场真的没人发问,张蒙晰当真说结束,品牌公司急了,接过话筒赶紧自我介绍来圆场。

除了主持,上海还给了她许多拍影视剧的机会。长相甜美的她,和“韩小乐”战士强主演50集《欢乐家庭》,1995年主演了胡雪杨的艺术电影《牵牛花》。也有各类广告找上门,拍个化妆品广告,还得她自己先化个妆。

拍《若男和她的儿女们》时,恰逢上海开设音乐频道,剧组有人推荐了她。从此,张蒙晰变成在电视里介绍歌曲的“梦溪”,这个艺名取自《梦溪笔谈》。她有了单位编制。

2001年,“梦溪”又悄悄地变回了“张蒙晰”,在我们眼前消失多年。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有人好奇。其实,这个女孩生活很顺利,她结婚、出国、生了女儿。

张蒙晰的先生是美国人,两人1997年认识时,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正在写关于旧上海文化的论文。1999年张蒙晰结婚,2001年随先生远赴美国,接着她又去了悉尼,生下女儿,在澳洲SBS媒体工作。她出国那一天,正是上海广电系统大调整,音乐频道从虹桥路的广播大厦搬到浦东的东方电视台。

2007年夏天,张蒙晰把家搬回上海,又赶上上海音乐频道更换为外语频道,在国外修过传播学和电影评论学的她回到了电视台,这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外语频道正适合现在的她,张蒙晰主持《华人电影志》和《娱乐进行时》两档英语节目。未来的她,希望在媒体产业谋求更国际化的交流发展,这恰恰是16年前上海选拔“礼仪小姐”的初衷。

北京人说“这哪儿焊哪儿啊”,现在什么稀奇古怪都能焊在一起。30年现象乱炖就是从萝卜青菜到四川火锅的过程。

文/肖锋 图/雍和

当年崔健一声吼“一无所有!”后来广告鼓吹:“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过去结婚前有四大件、八条腿,架不住今天的罗马风情加奔驰宝马。白领时兴吃素,民工向往吃肉;富豪玩人体盛,不良官员好公款吃喝。过去“同志”称谓遍打天下,现在先生小姐、帅哥美女乱了套。过去争国家铁饭碗,现在北大毕业生卖猪肉。

过去嫌一下午压马路时间太短,现在嫌8分钟约会时间太长。过去闹离婚三番五次离不成,单位领导街道干部做工作,现在闪婚闪离,上午领红本儿下午就领蓝本儿。过去管计生用品叫“那个”,现在安全套进宾馆闹一夜情。过去审美是丰乳肥臀好养孩子,现在是平胸天后玩丁克。

上世纪80年代喊“理解万岁!”新世纪嚷“死磕有理!”韩寒一个“文坛算个屁”,老帮子还一个“韩寒你别牛逼”。过去头版全是领导会议,现在李宇春排在国家领导人之前也毫不足奇。

过去工人阶级唱道:“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现在中国人一齐喊:“中国,加油!”于是全球油价上去了。

过去唱“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现在是Made in China遍天下。中国人卖什么、什么便宜,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贵。

30年前市场经济救中国;30年后中国要救资本主义。华尔街捅破世界分工,中国人挣钱、美国人花钱,阴谋论者说这就是“货币战争”。

原来是吃汉堡薯条、肥胖的美国穷人拿救济住上次贷房;省吃俭用的中国房奴只能望楼兴叹。“文革”噫语“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人”,现在这受苦人变成美国人。中国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补贴了美国穷人和华尔街赌徒。中国老太叹“临死终于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了”,美国老太叹“临死终于还清住房贷款了”。现在,美国老太成为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

西方说:来,让全球化抱抱!中国人说:我们要与国际接轨。“接轨接轨,正义路与华尔街接轨,汉语拼音与二十六个字母接轨,孔子与芭比娃娃接轨”。中国说,自由贸易就是好!西方改道,贸易壁垒不可少!临了,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在高举全球自由贸易的大旗。想知道中国人有多么热衷全球贸易,你只要数数各城叫“国贸”的大厦便知。

过去儿歌唱“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30年后帝国主义夹着资本全回来了。“全球五百强到我市投资的已达多少多少家”成为招商引资和官员考核的指标。

中国人什么都能批量生产,过去批量生产孩子,现在批量生产物品。从稀缺到多元,中国人还批量产生困惑。考托、考研、考证变成了强迫症。出国、下海、创业成了多项选择题。

可是啊,欲望按几何级数增长,物品只能按等差级数增长。时髦的话叫“让心灵跟上脚步”,实际上心灵早就跟不上物质的脚步了。

为了欲望我们追求效率。竞争和效率是市场经济最漂亮的词语。它们是市场经济的超级伟哥,让我们欲望膨胀。什么都讲究更快、更强、更有效。连欢场小姐都用“吃快餐”作暗语啦。顺带我们也把情感快餐化一下。

批评者宣称,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是权贵和利益集团;社会学家说,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是贪官的生殖器。

心理学家说幸福感不但与财富增长不成正比,反而可能成反比。过去有钱“我吃炸糕、盖被袄”,现在有钱我可劲造。关键是那个恼人的相对剥夺感,参照系不同了欲望升级了。

经济学家说, 不要“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可明明看到的是,别人的碗里总是比自己的肉多,于是拧巴了。农民分地了,城市人着急了。个体户风光了,坐班族拧巴了。倒爷得利了,挣死工资的拧巴了。公务员涨工资了,纳税人拧巴了。小资们西洋了,愤青们拧巴了。忽然中产了,忽然又“下流”了。富豪们贵族了,有权的眼红了。名人捐款了,网民骂太少了。

改革开放就是在攀比中进行。轮番相对剥夺感的最后结果是谁都不忿。轮番相对剥夺感就是轮番拧巴了。直到最终谁都不再提改革这回事。

如今都市最时髦的词汇就数“升级”了:电脑在升级,病毒也升级;邮箱在升级,垃圾邮件也升级;城市在升级,违章建筑也在升级;消费主义在升级,时尚潮流在升级——只有精神却在降级。

于丹说子曰诗云,易中天讲魏蜀吴阴谋诡计,在这个钱潮滚滚而“礼崩乐坏”的时代,重提一两千年前的药方。二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开出的药方是:人的幸福感与外在的东西关系很小,钱多钱少无关乎快乐,内心的宁静平和才是幸福之源;这位资本主义经济奠基人的头像被印在20英镑的钞票上。

百家讲坛上大师们讲的都在理儿,可过后一琢磨还是想着怎样把别人口袋里的钱弄过来。南怀谨教导说现代人要找的精神食粮与灵丹妙药古人那儿都有,可古人除了贡献一本本心灵鸡汤的畅销书,帮不了今人什么。仿佛我们与他们早已不是同类物种。

草原的沙漠化,土地的“化学化”,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恶化是同步的。都是欲望都是钱催的。

毒奶粉把世界人民拧翻,2008中国渴望的全球关注竟是以此收尾。政治学上讲,民众与政府是信托责任,终极责任在政府。国家自辩说产品质监中怎么可能有“毒药”这一项?社会控制不是国家而是宗教和乡规民约以及内心道德准则。显然道德底限是无法质监出来的。

大陆学生宣示“五讲四美三热爱”,台湾学生宣示“不抽烟,不说谎,不做坏事”。云游祖国大陆后净空法师点出了一个“假”字。

佛家云:面有双恶鸟,胸有三毒蛇。华尔街说:贪婪是好的。国学大师告诫,中国引进的最坏的东西就是凯恩斯的“消费刺激生产”理论,它让你拼命消费你本不需要的东西;国家统计局局长说“如何刺激消费”是今后一大课题。

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这个世界将“更平,更热,更挤”,我们说这个社会“更平,更快,也更拧”。

“你的心在哪里,我替你安!”无论达摩祖师如何面喝,现代人就是找不到他的那颗心。

文/群集

小区越来越多,近邻越来越少;

电话越来越多,见面越来越少;

房子越来越大,幸福感越来越少;

城市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少;

青春痘越来越多,青春越来越少;

恋的越来越多,爱的越来越少;

老板越来越大,情人越来越小;

上床越来越多,结婚越来越少;

衣服越来越“小”,标价越来越高;

山寨越来越多,正品越来越少。

CD越来越多,音乐越来越少;

买书越来越多,读书越来越少;

娱乐越来越多,快乐越来越少;

搞笑越来越多,幽默越来越少;

裸照越来越多,资讯越来越少;

胸部越来越大,智商越来越少;

大片越来越多,好评越来越少;

绯闻越来越多,明星越来越少;

爆料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小;

雷人越来越多,强人越来越少。

职称越来越多,学问越来越少;

权势越来越多,威望越来越少;

头衔越来越多,实事越来越少;

发言越来越多,真话越来越少;

活动越来越多,运动越来越少;

老板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少;

职业越来越多,选择越来越少;

穷忙越来越多,小资越来越少;

规矩越来越多,守规矩的越来越少;

吃的越来越多,敢吃的越来越少。 

相关链接: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