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深层逻辑不容忽视
1847 人阅读 日期:2010-05-12 10:55:50 作者/来源:邱震海
台湾朝野领导人马英九和蔡英文在“双英辩”之后,不约而同地释放出动作。首先是马英九在接受CNN专访时强调,台湾永不要求美国为台湾与大陆作战;一天后,蔡英文公开表明,不排除在不预设任何政治前提之下,和大陆进行直接对话。
马蔡两人释放的信息虽说在时机上是巧合,而且内容上也没有彼此逻辑关系,但却折射了一个深层原因,即在两岸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之后,无论对国民党、民进党还是中国大陆来说,其实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关键点。
扫除两岸关系中的误解和误判
首先,就马英九而言,虽然“永远不会要求美国为台湾而战”并非其原先准备释放的信息,与之相关却有三个问题值得人们再度进行深层思考。
第一、到底如何认识马英九。就对马英九的认识而言,不同立场的人似乎对其都有不满:无论是台湾内部有人说马英九亲大陆,还是中国大陆有人说马英九是变相台独,显然都失之偏颇。撇除马英九面临的内部困境及其各人性格上的因素,马英九施政过程中的中道、理性和谨慎的风格,似乎一直为许多人所忽视。
第二,如何看未来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三方关系。马英九在强调两岸和平稳定,反对美国参战的同时,又强调台湾需要美国武器维持两岸和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如何看美台军售的问题。从台湾内部角度看,美台军售及其所代表的美国对台支持是维持两岸和平唯一的法宝;从中国大陆角度看,美台军售是破坏两岸和平的重要因素。但坦率讲,两者都未能触及两岸安全结构的本质。
第三、如何建构一个建设性的两岸关系。其中既包括北京如何跟马英九互动,同时也包括北京如何与民进党以及与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湾绿营民意的互动。毕竟,两岸关系存在两个结构性问题:一、两岸的政治定位问题;二、台湾民意的主体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绿营民意和更小一部分台独极端思潮。
最后,解决台湾问题时,如何既照顾到中国大陆的民意,同时也照顾到台湾的民意,而且照顾到台湾问题在整个地区战略格局中不可回避的微妙角色。所有的这些都是这次马英九一不小心打破了战略模糊之后,各方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民意沟通:两岸关系基础性工程
就民进党方面而言,蔡英文表示愿意与北京不设前提对话,不管其背后有多少选战的考量,其实同样折射了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困境。由于中国大陆的迅速发展和地区战略角色日趋重要,民进党已不可能对大陆采取“鸵鸟心态”,这就是民进党十年政纲愿意就其大陆政策展开讨论的背景。但对北京而言,与民进党及其代表的台湾绿营民意对话,恐怕也是无法长期回避的问题了。
就目前而言还很难设想,在可预期的未来北京会在民进党不愿意放弃台独党纲的情况下,愿意跟它展开全方位对话。但如上所述,两岸关系虽然近两年大幅改善,但有两个结构性问题不容回避,即两岸政治定位和台湾绿营民意。两者本质不同,但在台湾目前时空背景下却又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如果说两岸政治定位是两岸关系中的前沿工程,其课题之敏感和难度之大都可想而知,那么北京与台湾绿营民意的对话则是两岸关系中的基础工程,它需要花费更大的心力,也需要更为耐得住寂寞的心态。
必须指出,绿营民意其实是一个不甚严密的表达。对今天的台湾而言,主体意识是跨越蓝绿界限,尤其是台湾年轻一代的主流意识,其对未来任何一位台湾领导人都会形成某种牵制作用。
就目前而言,两岸关系虽然在第一步非敏感议题上进展不错,而且许多内容也已深深嵌入到两岸关系的深层结构之中,未来民进党即便上台也很难立时推翻。
但必须承认,两岸关系的更为重要和深层的问题并未解决,甚至尚未触及。因此,如何让两岸关系不可逆转,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两岸关系:
“等不得”与“急不得”之间
对北京来说,两岸关系发展至今,实际上处于“等不得”和“急不得”的两难之中。
首先,虽然许多人对马英九有诸多不满,但毕竟马英九是台湾六十年来对两岸关系最有建树的领导人;然而马英九的任期是有期限的。若马英九2012年无法连任,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使他2012年能够连任,最多也就能够连任一次到2016年。届时,两岸若还不能就未来发展达成一个相对合理的框架,那么两岸关系出现逆转的可能性就不能完全排除。这就是两岸关系的所谓“等不得”。
然而,两岸关系的任何框架又都受制于台湾内部民意的整合,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对其领导人的牵制。而恰恰无论是台湾内部民意的整合,还是两岸民意的沟通和化解,如上所述都是极其艰巨的基础性工程,这又是所谓的“急不得”。这种在“等不得”和“急不得”之间的茫然,在最近大陆的对台学者思维中也有所反映。
去年下半年,有大陆对台学者发表文章,认为两岸政治对话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其关键就是签订两岸和平协议。但也有大陆对台学者接连撰文认为,两岸关系有其内在发展规律,大陆方面必须尊重这一客观规律,不要在不适当的时机提出不适当的议题。这种观点区分了“和平发展期”与“和平统一期”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两岸关系即使进入“和平发展期”,它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基本特征依然没有改变,两岸关系依然将在曲折与反复中前进。这种观点同时认为,要仔细研究马英九的政治性格及其处境,不要把“和平统一期”的任务提前到“和平发展期”来完成。
两种观点各有其内在合理的逻辑,实际上都是对两岸关系根本逻辑的深层思考。
当然,两岸关系还有另一种逻辑,即随着中国大陆继续发展,无论是中美战略态势还是台湾在其中的筹码都会发生微妙变化,时间应该在北京一边。但这一逻辑假设因素过多,即便具有合理性,也不意味着两岸关系其间就可完全无为而治。因此,任何现实主义者都还是应建基于目前两岸关系的结构来思考问题。
作者为凤凰卫视评论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