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评论 > 正文

中美关系拐点与中国自身转型


1765 人阅读  日期:2011-01-29 10:33:31  作者/来源:邱震海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结束对美国展开上任以来的第二次国事访问。对这次访问,美方予以高度重视。美国之前曾有官方人士表示,胡锦涛此次访美,可与上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与尼克松会面和七十年代末邓小平访美相提并论。

虽然从目前来看,美方的这一说法似乎有些夸大其词了,但却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美方对中美关系随着中国崛起势头加剧而走到拐点,尤其是在近年与中国的一系列合作与冲突同时上升的态势已有警觉和反思,希望能在这方面展开磨合和探索。

中美力量消长的两大载体

从这几年实际形势的发展来看也是如此。2006年4月胡锦涛首次访美之行,其时虽然中国崛起的势头已颇为强劲,但似乎对美国的实质和心理冲击尚未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就连国宴都没有举行。但近五年来,中国在国际间的影响力日益上升,尤其是国际经济危机之后,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上的发言权更为增加;中国经济总量接连超越德国和日本,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五年,是国际社会从贸易、军力到心理层面,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崛起的五年,也是中国在扩大与美国合作同时,与美国一系列实质性冲突不断上升的五年。

中美之间的一系列实质性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贸易,二是军力,前者折射国力的此消彼长,而后者则折射国家力量在向外延伸空间里的冲突。相比之下,过去占据中美关系中心位置的台湾问题(包括美台军售),这些年虽仍具有情绪化特征,但基本上已经退居中美关系非核心的位置。而这些冲突综合起来,已越来越具备一个已经强盛无比的大国和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之间的冲突。

理性思维何以难以实施?

从人类过往数百年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强盛无比大国和正在崛起大国之间的磨合都不是和谐的,甚至是充满冲突和暴力的。西方的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一思维和行为逻辑,再加上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祟,因而自然对中国保持警惕甚至敌意;而中国则纵有和谐愿望,但却无法以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令西方信服,再加上数百年东方悲情的影响,因此善意无法为人理解,行为中又夹杂着对西方的种种情绪。过去若干年的所有中西方冲突无不源于此。

其间,中美双方间歇提出过一些战略思维,如中方在2003年提出的“和平崛起”,以及2006年又以郑必坚个人名义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提出,中国共产党不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而美方则由布什时代的副国务卿佐利克提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概念。

但这些思维在实际操作上则往往效果不佳,其间原因恐怕不外乎以下几个:一、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悲情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双方人们的理性思维;二、在一系列具体议题的审视和操作上,双方往往受孤立议题及其背后的势力的影响,以至无法以对各类议题在中美关系的整体战略天平上进行梳理和重新排列;三、两国内部鹰鸽两派声音此起彼落,令最高决策者莫衷一是。

中美更需要策略协调

无论从人类智慧提升还是“后冷战时代”中美互相紧密依存的特点来看,中美必须在21世纪从必然冲突走向基本相容乃至共荣。这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双方的一系列冲突之后,已经成为双方基本可以达成的共识。中美若能做到这一点,那无疑是开启了人类大国共荣的崭新模式。事实上,就笼统的意义而言,中美双方不会有人公开反对或质疑这一思维。关键是,这一看似抽象的理念在每天错综复杂的冲突议题的处理中如何得到实现?这是中美双方面临的最大挑战。

换言之,中美之间既需要有宏观的战略思维,又要有在这一思维统领下的具体议题的处理策略,尤其是对冲突议题的双边沟通能力和各自内部协调、掌控能力。所谓双边沟通,就是一旦冲突议题产生,双方能否在元首层面迅速达成沟通,并取得对这一议题在中美关系中所处位置及其重要性的共识;而所谓各自内部协调和掌控能力,则是指两国高层能否适度协调和掌控各自内部的鹰鸽两派的声音和影响。

另外,两国能否阶段性地梳理和排列双方冲突议题的序列,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旦某个冲突议题出现或激化(如美方不满的汇率问题或中方不满的美台军售),在双方内部有关派系的左右下,孤立议题被迅速扩大,由此一叶障目并燃起熊熊大火;届时,所有的“非零和”战略思维即刻烟消云散,直到双方都探寻到对方的底线才肯收兵。

这种冲突-妥协,再冲突-再妥协的持续过程,虽然是中美共同成长过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却会时时冲击中美关系的肌体。就像感冒虽然难免,但太多的感冒还是会使肌体变得虚弱,并隐藏更大的危机病灶。

内部转型:外部崛起基础

另外,人类历史上大国博弈,其已知的结果有多种,其中既包括冲突后的力量平衡(如英、法、美),也有像德、日那样因走上偏道而遭遇重大挫折,也有苏联那样的中途崩溃。后两者的问题均出在崛起过程中的内部转型不力,值得今天的中国警示。

笔者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今天的中国,外部崛起迅速,内部转型艰难;外部崛起成为亢奋点,而内部转型则成为疑难症。今天中国的三大转型(亦即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封闭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若不能找到有效的支点或杠杆,则外部崛起将缺乏可持续的基础和前提。

毋庸讳言,中美角力的真正关键与后盾是中国自身的转型,两者不可分割。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心态上暂时适度淡化中美角力,更多注重中国内部转型,才是中国长治久安之道。

作者为凤凰卫视评论员

相关链接: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

何珽律师、何震达律师在线 咨询电话:13957586839 | 技术支持:何珽 | 浙ICP备2021008149号 |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575号